粤媒:国足11次冲击世界杯 辛酸经历让几代人抱憾终生

1981年被新西兰和沙特“联手做局”后,中国队以1984年亚洲杯亚军的身份,再次冲击世界杯。1985年5月19日,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中国队只要战平中国香港队,便可小组出线,晋级亚洲区决赛阶段。但中国队以1比2失利,被淘汰出局。

1989年世预赛,中国队跻身亚洲区最后阶段的六强赛。第二轮与阿联酋队的比赛,中国队先进一球,但在最后三分钟被对手连进两球,以1比2被逆转。最后一轮,中国队只要战平卡塔尔,就很可能晋级世界杯。中国队在第87分钟时仍以一球领先,结果再次遭遇“黑色3分钟”,以1比2被逆转,获得小组第三。两次遭遇“黑色三分钟”,中国队“只差一步到罗马”。

1985年世预赛,时任中国队主教练曾雪麟来自足球之乡广东梅州,他当时手下同样强将云集。输给中国香港队,成为他一生的遗憾。后来在总结教训时,曾雪麟认为,球队在赛前承受了太多的压力。据悉,当时赛前准备会上,中国足协的领导给比赛定了调:虽然打平即可出线,但打平不光彩,不仅要赢,还得至少赢两球。

曾雪麟的说法得到了球员的证实。当时的一位主力国脚告诉羊城晚报记者,那时候不仅足协领导天天到队里开会,舆论也对国足的要求非常高,基本上都认为中国队肯定能赢,“我记得当时的报纸都说我们至少能赢两球。结果,我们上场后确实压力很大,踢得非常着急,总想着早点进球。我们全场射门几乎有30次吧(后来技术统计是28次),对手就那么几次(6次),但我们却输了,这个打击太沉重了。”

这位前国脚表示,后来国足多次在世预赛失利,包括“黑色三分钟”,球队压力太大是前车之鉴,“我后来看新闻,几乎每次重要比赛,足协领导都要开长会,事实证明不仅无效,还事与愿违。”

此次国足备战40强赛,比计划提前了一周集训。“其实没必要这么紧张,对手的实力有限,我们正常发挥肯定能出线,没必要自己吓唬自己。”这位前国脚说道。

需用战绩反击“亚洲三流”论

中国队的世预赛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国家队从“亚洲一流”衰退到“亚洲三流”的历史。

1992年,国奥队兵败吉隆坡,中国足球进入职业化改革大潮。德国人施拉普纳成为中国足球史上第一位外籍主教练,并率队在当年的亚洲杯上拿到季军。然而,在1993年的世预赛第一阶段,施拉普纳带队在伊尔比德连续输给也门和伊拉克,小组赛还没打完就提前出局。从那时起,关于中国队在亚洲到底是几流的讨论开始冒头。

施拉普纳下课后,本土教练戚务生接任,那届国足名将众多。中国队进入十强赛后,主场设在大连金州,结果首战2比4被伊朗逆转,最终获得小组第三,无缘世界杯。著名球迷老榕写下的《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和响彻体育场的“换李铁”,成为那届世预赛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两件事。赛后,国足“亚洲二流”的论断在当时占据了上风。

米卢2002年功成身退后,荷兰人阿里汉接任,率队冲击2006年德国世界杯。结果,中国队因为算错了净胜球数,连第一关都没过,国足“三流论”来势汹汹。

2008年,中国队迎来了滑稽的双主教练制,杜伊科维奇和福拉多两位前南斯拉夫教头在训练中竟然一人负责半天,这种荒唐的做法加剧了国足的滑坡,提前一轮失去出线权,无缘2010南非世界杯。前四轮比赛,中国队只打进一球,堪称史上进攻最乏力的国家队,“锋无力”开始成为国足的代名词。而后的2011年世预赛,上演卡马乔闹剧,国足竟提前两轮无缘十强赛,坐实了“亚洲三流”。上一届世预赛,虽然世界名帅里皮差点力挽狂澜,但国足终究未能再进世界杯,高洪波的那句“中国队就是亚洲三流”言犹在耳。

中国队在亚洲到底算几流?这个问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世预赛确实是一个衡量“几流论”的很好的标尺。要摆脱外界对国足“亚洲三流”的定位,中国足球需要用实际行动来反击,而即将重启的40强赛就是一个契机。

羊城晚报记者 林本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